古往今来,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俗语,譬如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”,“不打不相识”。
许多俗语中,蕴含的是古人智慧的沉淀。
今天我们要说到的就是“女怕午时生,男怕子夜临”这一句古语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女子怕午时出生,男子则怕子时出生。
在现代医学体系中,自然分娩的时间是不能人为控制的,这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。
那么古人为什么如此忌讳婴儿出生在“午时“和”子夜“呢?这种忌讳又有什么依据呢?
一.“女怕午时生“的依据
午时指的是上午的十一点整到下午的一点整。这时候我们联想一下,看过的古装电视剧是不是都说“午时问斩“。
一天当中十二时辰,为什么一定要挑午时处刑呢?
古代人缺乏科学素养,因此尤为信奉鬼神之说。
古人认为非自然死亡的人在死后会带着怨气化成怨鬼害人,尤其是处斩的罪犯,生前就是恶人,死后就是恶鬼。
午时是一天当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,古人认为这时候阳气最重,这时候处斩,可以化解鬼的怨气。
说到这儿,怎么似乎和女孩在午时出生关系不大呢?
非也。因为古人还有“投胎转世“这一说法。
午时有刑犯处斩,恰好又有孩子出生,古人则认为刑犯投胎转世到了孩子身上。这个孩子就是恶人怨鬼的转世,长大后也会是个恶人。
那为什么说“女怕午时生“,而不是”男女都怕午时生“呢?
这又牵扯到中国古代的八卦阴阳,五行之说。
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,行火的阳气最重;反之,行水的阴气最重。在中国古代,“阴“字多带有不好的意味,像阴间,阴曹地府,阴森森等词语就有体现。
女孩属水,阴气也重。
古人认为女孩的阴气重,在午时出生,容易引恶鬼附身,是不祥之人。所以特别忌讳女孩在午时出生。
但这个世界之大,每天都有人出生,也有人去世。
女孩只是恰巧撞上了处刑的时间出生,却要一辈子背负上“不详”的骂名,着实冤屈。
其次是“阴阳冲突”的问题。
阴阳学说中:男子为阳,女子为阴。
民间有种说法,女孩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出生,阳气过重会损伤其阴气,所以午时出生的女孩更容易夭折。
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
但古人却趋之若鹜,会把午时出生的女孩终日关在家里,不见太阳,想以此来减弱女孩身上过重的阳气。
为人父母紧张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,可却用错了方法。
终日不见阳光非但不能延长女孩的寿命,反而不利于她们的健康成长,早夭的几率更大了。
越是午时出生越不能出门见阳光,越不见阳光越容易早夭。古人缺乏科学知识,于是对“阳气太重损伤女孩”的说法更加深信不疑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“阴气重引恶鬼”和“午时阳气太重损伤女孩”就是古人忌讳女孩午时出生的两大依据。
二.“男怕子夜临”说法的由来
子夜是指晚上的十一点整到一点整。
在鬼神之说中,子时是鬼门关大开,各路鬼魂出来人间的时刻。所以古人对子时这一时辰本就有一种天然的忌讳。
古人认为孩子幼时身体弱,更容易被鬼缠身,故子时出生的孩子无论男女,都是不大好的。尤其是男孩。
这里又要扯回古人一贯信奉的阴阳论了。
子夜与午时相反,是一天之中阴气最重的时刻。
照阴阳理论来说,男子一贯被视为阳气最盛的象征,照理说应该不畏惧英气才对。可古人偏偏有一套自己的想法,那就是阴气太重会损伤男孩的阳气。
损伤阳气带来的后果就是:子夜出生的男孩会比非子夜出生的身体更弱,更难平安长大。
而平安长大的男孩,古人会认为他们在至阴时刻出生,身上缺少阳刚之气,反而是多了一种本不该属于男子的阴柔之风。
另外古人甚至会认为子夜出生的男孩,长大后性格也会受到影响,缺少男子的果断,做事会像女人一样优柔寡断。
古人怕男孩子夜出生,也不完全是因为迷信,还有可能是因为担心男孩不能平安落地。
我们都知道,古代人对男丁的地位十分看重。
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,都认为没有男丁就是无后,香火到这一代就断了。如果确定怀的是男婴,自然就十分重视。
可古代的医疗条件很落后,且不说夜幕降临光线昏暗不利于生产,就说能不能找到大夫和接生婆都是一大难题。
在古人的观念里,子夜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,都是不吉利的时辰,大街上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人也没有。
情急之下,去哪里找大夫呢?
即使找到了,人家也不一定愿意这种时辰跟你走。
况且许多朝代,都是有“宵禁”的,顾名思义就是过了晚上八点之后不许再出门。
在古代,生产本就是在鬼门关走一遭的事情,俗语有言“妇人生产,难产过半,死胎又过半”,可见婴儿的存活率有多低。
若是恰巧碰上子夜生产,又无大夫又无稳婆,只能靠产妇自己,多半是凶多吉少了。
这也是古人怕男孩子夜出生的原因之一。
不过,古人还有一种说法叫“男贵子时,女贵午时”,这和“男怕子夜,女怕午时”的说法是对立的。
由此可见,这些俗语其实都是没有科学支撑的说法,是很容易互相矛盾的。
凭借一个人出生的时辰,就给这个人一辈子都贴上负面标签的做法,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,都是荒谬的。
对于孩子来说,更是无辜,因为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。
一个孩子日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,决定因素应该是成长环境的影响,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,而不是出生的时辰。